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时隔六年召开的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成教育强国进行了全面阐释,为新时代背景下审视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强国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突破口。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上,充分认识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大意义,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化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向建成教育强国宏伟目标稳步迈进。
一、深化认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纵深推进的重大意义
纵深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仅是对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巩固与延续,而且是在“五唯”现象有所改善、破立结合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和深化教育强国战略的前进方向和根本要求。从关注教育评价的传统与积弊,转向总结教育评价改革的经验与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好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模式和道路。
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是撬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的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格局和社会体系变化中,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具有重大的先导作用。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内部格局变化的关键环节,通过强化教育评价的引导作用,提升教育质量,服务教育治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为科技创新和人才选拔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形成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锚定目标:教育评价改革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纵深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稳固基点。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新时代人才培养与评价要更加注重关键品质和价值观的内化,通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引导教育教学,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这一根本方向上锚定教育目标,使人才培养始终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进行,凸显新时代人才培养核心要义。
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过程亦是教育评价目标科学化与系统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以教育目标为根本遵循,推动核心素养形成,正是处理这些关系的首要环节,体现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过程中,系统性推进五大主体评价改革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师德师风成为教师评价的首要标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逐渐形成。教育评价改革的底层逻辑构建逐渐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标相契合,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三、扎实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举措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要把握关键切入点,并将其嵌入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服务于教育强国战略的系统性推进。
教育评价改革要坚持系统化纵深推进。在《深化新时代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顶层规划下,基于评价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抓好政府履职评价,改进学校评价和教师评价,引导人岗相适的社会用人评价。以中高考改革倒逼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试点为引领、督导为抓手、监测为保障,上下联动,形成多元评价、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对课堂教学、考试招生、教育质量及教育工作者的评价都应关照到地方、学校等一线教学生态环境,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推动构建并完善覆盖全学段、贯穿各学科专业的教育质量标准。将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关键能力和品格的发展与评价。完善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推进基于质量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建立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关键能力评价融入高等教育的各类评估、认证及高校分类发展评价;建立职业教育特有的技术、精神和劳动素养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确立标准保障并厚植各类人才基础,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稳固的人才支撑。
以教育评价引导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优势,提高教育可达性,增加教育评价对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服务效能,并规避相关风险。广泛开展过程性、增值性评价,以教育评价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阶层差距,构建更加包容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普及性和便捷性,多措并举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教育评价改革稳健前行。
教育评价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我们需要深度凝练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评价理论与价值体系,创新评价技术与方法,推动开发国际教育评价项目,优化评价结果应用模式,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扎根于服务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模式。
参考文献略。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 辛涛)
(来源:“中国考试”微信公众号)